老四胤禛:九子夺嫡胜利者,雍正到底是怎么赢的?
更蹊跷的是,康熙死后第二天,雍正就火速派亲信截获十四弟胤禵(原名胤祯)的全部家书,连人带信打包押回北京。
若心里没鬼,何必急着销毁弟弟和老爸的“聊天记录”?
这位后来被雍正捧上天的“常务副皇帝”,在康熙朝的最后十年,愣是连个贝子爵位都没混上,仿佛被一键删除。
要知道,康熙可是出了名的“密信狂魔”,连哪个妃子该住哪个屋、哪天赏了太监几两银子,都要亲自写小纸条存档。可偏偏关于胤祥的记载,像是被人拿橡皮擦狠狠抹了个干净。
胤祥的“消失”实在蹊跷。康熙五十年后,其他皇子要么封王、要么领差,唯独胤祥成了透明人。直到康熙咽气,这位“十三爷”才突然满血复活,被雍正火速提拔为和硕怡亲王,总管户部、军务,甚至享有“世袭罔替”的VIP待遇。
雍正还肉麻兮兮地写小作文,说胤祥是“宇宙全人”(没错,就是字面意思),恨不得把大清江山分他一半。这反差,活像黑帮片里突然被大哥提拔的马仔——观众用脚趾头都能猜到,他准是替老大干过几票大的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康熙的“密信癖”。老爷子生前连给嫔妃安排退休养老的便签都留着(“答应张氏住景阳宫后殿,年例银三十两”),可关于储君的只言片语却集体失踪。
要知道,康熙晚年对胤禵(十四阿哥)的偏爱几乎明牌——让他以大将军王身份出征西北,用的还是天子规格的旗帜。结果雍正一上台,立刻把胤禵的奏折、家信抄了个底朝天,连厨房大妈写的菜单都没放过。
相比之下,胤祥的档案却干净得像新买的硬盘,很难不让人怀疑:这位“十三爷”是不是在九子夺嫡的决赛圈里,替雍正执行过什么“黑色任务”?
野史甚至脑补出一部谍战剧:康熙临终前或许曾密召胤禵回京,而胤祥的任务就是半路截胡。这也能解释为何雍正一登基,就迫不及待给弟弟改名(胤祯变胤禵)——满文里“胤禛”(雍正)和“胤祯”写法几乎一样,万一老十四拿着康熙密旨嚷嚷“我才是胤祯”,岂不天下大乱?
至于胤祥,他就像雍正朝的“扫地僧”,前半生档案全黑,后半生突然开挂。康熙若泉下有知,大概会对着自己那一箱子密信苦笑:“朕留了这么多纸条,怎么最关键的那张,偏偏就找不着了呢?”
清西陵的黄土埋得了雍正的尸骨,却埋不住这场权力游戏的腥味。这位勤政的皇帝用十三年励精图治,却始终甩不掉“篡位”的标签——正史写得再漂亮,也抵不过民间野史的津津乐道。
改诏书的传说虽被学者证伪,但雍正对兄弟的严防死守、对档案的“精修”,反而让这段历史越描越黑。
或许正如易县的风水——背靠太行,前临易水,看似稳如泰山,底下暗流早已汹涌了百年。
毕竟,老百姓爱的从来不是枯燥的史料,而是那些权力、阴谋与兄弟反目的好戏——正史越正经,野史越来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