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翻译球员名字的趣味与挑战:世界杯赛场上的文化碰撞与语言艺术
2025-07-12 19:40:05
世界杯不仅是足球的盛宴,更是全球文化的交汇点。在香港,球员名字的翻译往往成为球迷茶余饭后的话题,既展现了本地语言特色,又暗藏令人会心一笑的创意。
音译中的"港式幽默"
香港媒体翻译球员名字时,常兼顾粤语发音与汉字趣味。例如将"Cristiano Ronaldo"译作"基斯坦奴·朗拿度","Lionel Messi"译作"美斯",既保留原音,又选用带有褒义的字眼。这种翻译传统可追溯至1970年代,当时无线电视体育评述员将"Maradona"译为"马拉当拿","Zidane"译为"施丹",至今仍是经典。
"香港译名最妙处在于字面联想,比如'尼马'(Neymar)让人想到骏马奔腾,'夏兰特'(Haaland)则透着北欧冷峻感。"——资深体育记者梁志恒
两岸三地的翻译差异
- 广东话优势:粤语九声调更贴近拉丁语系发音,如"Mbappé"译作"麦巴比"比普通话"姆巴佩"更接近原音
- 用字哲学:香港偏爱"拿""尼""斯"等字尾,台湾常用"羅""爾",大陆则倾向直译
- 商业考量:2018年有赞助商要求统一译名,最终"萨拉赫"(Salah)仍不敌港人熟悉的"沙拿"
新生代球员的翻译争议
随着混血球员增多,像"Jude Bellingham"这类名字引发讨论。有报纸译作"比寧咸",网民却创造"贝灵汉姆"的戏称。翻译员阿Kit表示:"现在要兼顾社交媒体传播,有时要故意保留英文缩写,比如'Foden'直接称'科顿'反而没人讨论。"
小知识:香港足总官方其实备有译名手册,但民间媒体往往自行发挥。2022年世界杯期间,某报纸同一版面对"Gakpo"出现"加普"和"加克波"两种译法,成为趣谈。
这种独特的翻译文化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中西交融的特质。当球迷喊着"贺兰特大四喜"(Haaland大四喜)时,语言早已超越工具属性,成为体育娱乐的一部分。下次看球时,不妨细品这些译名背后的文化密码。
Posted in 赛事资讯快报